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教育信息化工作实现突破性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得到广泛普及,应用水平大幅提升,为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做出了贡献。
 
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发展迅速。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提升到90%,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3%。
 
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不断普及深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超过1 400万人次,形成1 300万堂优课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还解决了400多万偏远贫困地区学生因师资短缺而开课不足的问题。
 
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跨越式发展。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从60万个激增到6300万个,应用范围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
 
四、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由分散式向全国互通的服务体系转变,注册用户超过6800万人。
 
五、是“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应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一校一码”和师生“一人一号”。
 
六、是师生信息素养明显提升。近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10万多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接受了教育信息化培训。
 
七、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多次应邀在国际平台上分享中国经验。
 
在实践中,我们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教情,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一个核心理念和两个基本方针。
 
一个核心理念是坚持把推动和服务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坚持把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融合而非技术,融合的关键不是从建设,而是从应用切入。因此第一个方针是坚持应用驱动,以应用为导向,通过基础建设营造应用环境,通过教学、科研拓展应用渠道,通过培训促进应用效能,通过评价提升应用水平。
 
第二个方针是坚持机制创新,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教育信息化,特别是重视发挥产业界的作用。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探索形成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
 
教育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强有力支撑。当前人工智能研究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国务院于2017年7月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智能教育”。这对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任务。
 
智能时代不是信息时代的自然延伸与发展,二者有本质不同。信息革命包括之前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主要拓展了人的体力,而人工智能将主要扩展和替代人的脑力。信息技术堪称工业革命发展的顶峰,而人工智能有可能超越这个顶峰,成为一次新的革命的起点,可以称其为“零点革命”。
 
智能时代,教师职业将会受到重大冲击。国际上的调查结果显示,未来教师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仅有0.4%。这说明了教育的特殊性。但是若干年后,如果研发出像智能助理这样高度集成、个性化的机器人,教师被“取代”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当然,这个“取代”并不是绝对的,但对教与学的方式必将提出新的要求,人机结合的教育可能是智能时代教育的普遍形态。
 
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会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广为人知的AlphaGo的第三代产品AlphaGo Zero根据“白板”理论设计,从零开始自学围棋并完胜AlphaGo。日本研究的迁移学习指的是机器将在一个领域学习掌握的技巧、经验和能力,迁移到一个新的关联领域里再应用,学习效率大幅提高。人工智能的这些新进展,意味着需要重新思考未来学生的“学习”
 
智能时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新挑战。当机器能思考时,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提出问题、人际交往、创新思维、谋划未来这五种能力,是人类智慧不同于人工智能的重要体现,未来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这些能力。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教育部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教育信息化大致有三个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教育外生变量引进来、信息化逐步转变成教育的内生变量、教育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教育信息化2.0要力争实现“三个转变”: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为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过程性的“多维度”评价,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制定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学校建设标准,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
 
二、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教育数字鸿沟。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探索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新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三、是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建立完善教育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形成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教育数据开放体系。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加强标准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