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0.1 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0.2 可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和补充假设 0.3 力的分类 0.4 外力与内力 0.5 截面法 0.6 应力 0.7 正应变与切应变 0.8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0.9 材料力学的发展
习题
第1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1.1 轴向拉伸与压缩概述 1.2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内力 1.2.1 轴力 1.2.2 轴力图 1.3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 1.3.1 横截面上的应力 1.3.2 斜截面上的应力 1.4 材料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1.4.1 低碳钢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1.4.2 其他塑性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1.4.3 铸铁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1.4.4 低碳钢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1.4.5 铸铁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1.5 应力集中的概念 1.6 温度、时间和加载速度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1.6.1 短期载荷作用下温度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1.6.2 高温、长期静载荷作用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1.6.3 加载速度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1.7 轴向拉(压)杆的强度计算 1.7.1 极限应力 1.7.2 许用应力与安全因数 1.7.3 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1.8 轴向拉(压)杆的变形 1.8.1 泊松比 1.8.2 胡克定律 1.9 拉压超静定问题 1.9.1 超静定的概念 1.9.2 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1.10 温度应力与装配应力 1.10.1 温度应力 1.10.2 装配应力 1.11 功能原理和轴向拉(压)时的应变能 1.11.1 功能原理 1.11.2 轴向拉(压)时的应变能
习题(一) 习题(二)
第2章 连接件的实用计算
2.1 连接件的工程实例及基本概念 2.2 剪切与挤压实用计算 2.2.1 剪切实用计算 2.2.2 挤压实用计算
第3章 扭转 3.1 扭转的工程实例及基本概念 3.2 外力偶矩、扭矩及扭矩图 3.2.1 外力偶矩 3.2.2 扭矩及扭矩图 3.3 薄壁圆筒的扭转 3.3.1 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切应力 3.3.2 切应力互等定理 3.3.3 切应变与剪切胡克定律 3.3.4 剪切变形能 3.4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3.4.1 变形几何关系 3.4.2 物理关系 3.4.3 静力学关系 3.4.4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 3.4.5 圆轴扭转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3.5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3.6 非圆截面杆的扭转 3.6.1 非圆截面杆扭转的概念 3.6.2 矩形截面杆的自由扭转
第4章 弯曲内力 4.1 平面弯曲及梁的计算简图 4.1.1 平面弯曲 4.1.2 梁的计算简图 4.2 弯曲内力——剪力与弯矩 4.3 弯曲内力图——剪力图与弯矩图 4.4 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及其应用 4.5 按叠加原理作弯矩图
第5章 弯曲应力
5.1 弯曲应力概述 5.2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5.2.1 试验观察及假设 5.2.2 变形几何关系 5.2.3 物理关系 5.2.4 静力平衡关系 5.3 横力弯曲时梁的正应力及正应力强度条件 5.4 弯曲切应力的计算 5.4.1 矩形截面梁 5.4.2 工字形截面的切应力计算 *5.4.3 圆形截面梁的切应力计算 5.5 弯曲切应力的强度校核 5.6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 5.6.1 合理设计截面 5.6.2 合理设置支座、布置载荷 5.6.3采用变截面梁或等强度梁
第6章 弯曲变形
6.1 弯曲变形概述 6.1.1 工程实例 6.1.2 研究弯曲变形的目的 6.1.3 表示弯曲变形的基本量 6.1.4 挠度与转角之间的关系 6.2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6.3 求梁变形的积分法 6.3.1 边界条件 6.3.2 光滑连续条件 6.4 用叠加法计算弯曲变形 6.4.1 叠加法 6.4.2 逐段分析求和法 6.5 简单超静定梁 6.5.1 超静定梁的概念 6.5.2 变形比较法解超静定梁 6.6 刚度条件及提高梁弯曲刚度的主要措施 6.6.1 刚度条件 6.6.2 提高梁弯曲刚度的主要措施
第7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7.1 应力状态的基本概念 7.1.1 原始单元体 7.1.2 主应力和应力状态的分类 7.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 7.2.1 斜截面上的应力 7.2.2 斜截面上的主应力 7.2.3 切应力的极值 7.3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 7.3.1 应力圆的定义 7.3.2 应力圆的作法 7.3.3 应力圆和斜截面上应力的对应关系 7.3.4 利用应力圆研究一点的应力状态 7.4 三向应力状态及其应力圆 *7.5 平面应变状态分析 7.5.1 任意方位的应变 7.5.2 应变的主方向与主应变 7.5.3 应变圆 7.5.4 应变的测量计算 7.6 广义胡克定律 7.7 应变能密度 7.8 强度理论概述 7.9 四种常用的强度理论 7.9.1 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7.9.2 最大拉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7.9.3 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7.9.4 畸变能密度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7.10 各种强度理论的应用 7.10.1 相当应力 7.10.2 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
第8章 组合变形
8.1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的基本概念 8.2 斜弯曲 8.3 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 8.3.1 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8.3.2 偏心拉伸(压缩)的截面核心 8.4 弯曲与扭转的组合 8.5 组合变形的一般情况
习题(一) 习题(二)
第9章 压杆稳定 9.1 稳定性的概念 9.2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9.3 其他支座条件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9.4 临界应力 9.5 压杆稳定的校核 9.6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第10章 动载荷和交变应力 10.1 构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的动应力计算 10.2 构件做等速转动时的应力计算 10.3 冲击载荷作用时构件的应力计算 10.3.1 构件受轴向冲击时的应力计算 10.3.2 构件受横向冲击时的动应力计算 10.3.3 构件受扭转冲击时的应力计算 10.4 提高构件承受冲击载荷能力的措施 10.5 构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疲劳破坏与疲劳极限 10.5.1 交变应力的实例与疲劳破坏的过程 10.5.2 交变应力的基本参数与疲劳极限 10.6 影响构件疲劳极限的主要因素 10.6.1 构件的外形 10.6.2 构件的截面尺寸 10.6.3 构件表面的加工质量 10.7 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附录 参考文献